
这才刚开学没几天查询配资平台,家长群里的 “硝烟” 就先燃起来了。
前阵子杭州家长吐槽老师让家长打扫教室卫生,那长期存在的 “潜规则” 还引来了官媒怒批。
如今,广州又有一位孩子的爸爸站了出来,硬刚家委会、直接投诉班主任,给所有家长上了新学期第一课……

按理说,家委会本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 “传声筒”“连心桥”,可现实里不少家委会却变了味。
运作不透明、越界揽活,成了家长们私下里吐槽的 “重灾区”。
有人抱怨家委会搞 “一言堂”,收班费、办活动全凭几个人拍板;
有人觉得家委会就是 “老师的跟班”,净把打印资料、布置教室这些活儿推给家长。

可就算心里再不满,多数人也只能憋着 —— 谁也不想因为这点事,让孩子在学校受委屈。
直到广州这位叫廖一帆的孩子爸爸站出来,才算把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。

事情得从孩子上一年级说起,新学期刚开学,班主任就在家长群里发了条通知:
“请各位家长缴纳 300 元班费,由家委会统一收取管理,用于班级公共支出。”

消息一出来,其他家长纷纷转账响应,唯独廖一帆爸爸没动 ——他压根就不知道这个 “家委会” 是怎么来的。
于是他在群里敲出了几条疑问:“请问家委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?成员是怎么选出来的?这 300 元班费具体要花在哪些地方,能不能列个明细出来?”

他后来解释,自己不是要针对谁,就是觉得不透明。
一个孩子 300 块,一个班几十人就是大几千,就算选家委会,也得公开遵循大家的意见,不能几个人说了算。

可这话刚发出去,群里瞬间安静了,班主任没吭声,家委会的人也没回应,倒是有家长出来和稀泥了。
说廖爸爸别这么针对家委了,他们可能第一次当没经验,但都是为了班上的事能顺顺利利的,300 元班费应该是参考了别的班级定的,肯定用在孩子身上。


另一位家长也跟着劝,说廖爸爸是不是太较真了?家委会的家长多辛苦啊,开学前都是他们来学校搬桌子、擦黑板,就别添乱了。

更有人直接道德绑架:都是为了孩子好,这点小事没必要揪着不放,别因为你一个人影响班级团结。
廖一帆爸爸没被绕进去,直接回怼:先别拿‘为了孩子’这套大帽子压人,我谈的是咱们家长该有的权利。

如果这个家委会,只是校方的传声筒、免费劳动力,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,也没法监督校方、协调家校矛盾,那我绝对不会授权它代表我。
这时又有位家长打圆场,说班费以后可能会用来交 “空调费”。

这话一出,廖爸爸更起劲了,因为广州有明确规定,小学是不允许收空调费的,这钱要是真收了,要么不入账,要么就是做假账,必须说清楚!

群里的争论越来越激烈,廖一帆爸爸干脆不再纠缠,直接整理了所有问题,向学校和教育局实名举报。
除了班费不透明,他还提到了两件事:“我好几次想加班主任微信,想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,都被拒绝了,这态度也太傲慢了。

而且开学第一天,就因为孩子没穿校服,全班合影的时候,唯独不让我家孩子上去,这不是明显的区别对待吗?”
他的诉求很明确:希望校方彻底核查家委会的运作和班费使用情况,给所有家长一个公正说法,同时申请给孩子调班。

这事传到网上后,立马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大部分网友都力挺廖一帆爸爸:“干得漂亮!这是多少家长想做却不敢做的事!”


“家委会早就变味了,有些成员借着职务便利跟老师套近乎,给自家孩子谋好处,早该整治了!”
还有人吐槽:“现在都有家长群,老师有啥事不能直接说?非要整个家委会,反而多了层猫腻,很多班费花在哪了都不清楚。”


不过也有家委会成员觉得委屈:“我们真是义务干活,开学搬物资、平时买教具,有时候还自掏腰包补贴,牺牲自己的上班时间忙班级的事,到头来还被指责,心里太寒了。”


可即便如此,更多家长还是站在廖一帆爸爸这边,因为大家反感的不是 “热心家长做事”,而是 “不透明的运作” 和 “被裹挟的服从”。

就像有位家长说的:“我们不反对交班费,但要交得明明白白;不反对家委会,但要选得公平公正,不能几个人私下敲定。”
其实不管是 “家长替学校打扫教室”,还是 “家委会引发的争议”,本质上都是 “家校边界模糊” 的问题。

学校该承担的教育和管理责任,不能甩给家长;家委会该有的规范流程,比如选举、财务公开,也不能含糊。
廖一帆爸爸的 “较真”,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孩子,更是戳破了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 “潜规则”:
家长的配合不是无条件的服从,家校合作的前提,是互相尊重、公开透明。

最后也想问问大家:你对家委会的运作有什么看法?
如果遇到班费不透明、被道德绑架的情况,你会选择忍气吞声,还是像廖爸爸一样站出来质疑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。
瑞民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